
中国持有比特币的总量占比,始终是加密货币领域的模糊议题。由于比特币的匿名性与跨境流动特性,精确统计存在天然难度,但综合链上数据、行业报告及监管政策,可大致勾勒出中国比特币持有量的轮廓。
从历史数据看,中国曾是比特币持有与交易的重要市场。2017 年,全球约 90% 的比特币算力集中于中国,彼时国内交易所交易量占全球 70% 以上,推测个人与机构持有的比特币总量占比可能超过 20%。这一时期,“挖矿” 产业在四川、新疆等地蓬勃发展,大量矿工通过算力获取比特币,叠加散户投资者的涌入,形成了庞大的持有群体。
2021 年监管政策收紧后,格局发生剧变。当年 9 月,中国明确将虚拟货币 “挖矿” 列为淘汰类产业,全面清退矿场;同时关闭境内虚拟货币交易所,禁止法币与虚拟货币交易。这导致大量算力迁移至美国、哈萨克斯坦等国,国内交易转入地下。据剑桥大学替代金融中心数据,2022 年中国在全球比特币算力中的占比已降至 10% 以下,持有量占比随之大幅下滑。
当前中国比特币持有量的估算存在分歧。链上分析公司 Glassnode 数据显示,2023 年地址归属可追溯至中国的比特币余额约占全球总量的 5%-8%,主要集中在少数早期投资者、跨境机构及通过海外平台交易的个人手中。部分行业报告认为实际占比可能更高,因大量持有者通过混币服务、海外钱包隐藏地址归属,规避监管追踪。例如,某跨境矿场主在政策收紧后,将数万枚比特币转移至新加坡交易所托管,其资产仍归属中国籍持有者,但链上数据难以识别。
持有结构呈现 “两极分化” 特征。一方面,早期入场的 “比特币巨鲸”(持有 1 万枚以上的地址)仍掌控大量筹码,这些资产多通过场外交易或海外平台流转;另一方面,普通散户持有量显著下降,2024 年某调研显示,国内接触过比特币的网民中,仅 12% 仍持有该资产,且平均持仓量不足 1 枚,主要用于投机而非长期持有。
监管政策持续压制持有需求。中国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属非法金融活动,银行、支付机构严禁为比特币交易提供服务,持有行为虽未直接入刑,但变现渠道受限。2023 年多地警方通报的虚拟货币案件中,涉案比特币多通过境外平台洗钱,侧面反映国内合法持有与交易的空间已极度萎缩。
中国持有比特币的占比已从历史峰值大幅回落,当前约在 5%-10% 区间波动。这一数据既体现了监管政策的强效性,也反映出加密货币在匿名性掩护下的跨境流动韧性。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,需警惕持有过程中的法律与市场风险,在合规框架内规划资产配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