买卖虚拟币赚差价违法吗?法律边界与风险剖析

 

在虚拟货币热潮中,不少人觊觎通过买卖虚拟币赚差价获利,但其合法性迷雾重重,需深入探究。​

从全球视角看,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虚拟货币交易态度各异。在日本,虚拟货币交易相对宽松,经注册的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可合法运营,民众在合规平台上买卖虚拟币赚取差价,在法律框架内可行。而韩国对虚拟货币交易监管严格,虽未完全禁止个人交易,但对交易平台监管严苛,个人通过非正规途径买卖虚拟币赚差价,可能触碰法律红线。​

我国对虚拟货币交易持谨慎态度。早在 2013 年,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发布《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》,明确虚拟货币不具法定货币地位,不能作为货币流通,不过认可其作为虚拟商品的财产属性,一定程度上允许公民私下交易。但此后监管趋严,2021 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联合发布公告,禁止金融机构、支付机构等为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提供服务。同年,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发布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,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非法金融活动,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兑换、虚拟货币交易中介等业务。​

现实中,因买卖虚拟币赚差价而触法的案例屡见不鲜。重庆的何某在虚拟货币交易平台非法从事虚拟货币 “USDT” 与人民币兑换交易,接收资金 6.09 亿元,交易流水达 140 亿余元,非法获利 477 万元,最终被法院以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 3 年,并处罚金 500 万元。江苏三个 “95 后” 小伙通过虚拟货币 “搬砖”,在不同交易平台低买高卖赚差价,同时从事跨境外汇兑换,完成交易 650 余次,兑换外汇近 3000 万元,被以非法经营罪判处刑罚。​

这些案例警示我们,在我国当前法律框架下,单纯个人偶尔买卖虚拟币赚差价,虽未明确全面禁止,但存在法律风险。若涉及利用虚拟货币变相换汇、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中介或资金支付结算服务等,极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等刑事犯罪。从民事角度看,参与虚拟货币投资交易,若违背公序良俗,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,损失需自行承担。​

虚拟货币市场缺乏有效监管,价格波动剧烈,交易易被操纵,投资者资金安全难以保障。且虚拟货币匿名性、跨境性等特点,易滋生洗钱、诈骗、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。​

在我国,买卖虚拟币赚差价游走在法律边缘,风险巨大。投资者应远离虚拟货币交易,选择合法合规投资渠道,保护自身财产安全与合法权益,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秩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