卖 U 币收到涉诈资金:法律风险与正确应对指南

 

在 USDT(俗称 “U 币”)的场外交易中,不少卖家因贪图便捷或高额收益,未严格核实买家资金来源,不慎收到涉诈资金,进而卷入法律纠纷。此类案例频发,凸显了 U 币交易中隐藏的法律风险,需引起高度警惕。

常见场景与法律后果

“卖 U 币收涉诈资金” 多发生在非正规场外交易中。部分卖家通过社交平台、小众 OTC 群寻找买家,跳过平台担保直接私下交易:买家以 “高价收 U” 为诱饵,要求卖家先转 U 币再通过银行卡转账,或使用被诈骗受害人的银行卡支付购 U 款项。例如,2024 年苏州的李某在微信群中卖 U 币时,买家王某以高于市场价 5% 的价格收购,李某未核实对方身份便完成交易,次日发现收到的 20 万元款项来自某诈骗案受害人账户,其银行卡随即被警方冻结。

从法律层面看,此类行为可能涉嫌 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” 或 “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”。根据《刑法》规定,若卖家明知或应知资金为诈骗所得仍提供 U 币交易服务,最高可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;即使主观上无故意,但未履行身份核实义务、交易流程不合规,也可能被警方列为重点调查对象,面临银行卡冻结、账户受限等后果,甚至需配合长期调查,影响正常生活。

正确应对步骤

若不慎卖 U 币收到涉诈资金,需立即采取以下措施:保留交易证据,包括聊天记录、U 币转账哈希值、银行流水、买家联系方式等,证明自身交易过程;主动联系警方,携带证据到户籍地或交易发生地派出所说明情况,如实陈述交易细节,切勿隐瞒或销毁证据;配合调查取证,按照警方要求提供身份信息、交易凭证等材料,协助警方追溯资金流向和买家身份。

同时,需警惕 “解冻资金” 骗局:部分不法分子冒充 “警方”“律师”,以 “缴纳保证金可解冻账户” 为由诈骗,切勿轻信此类要求,所有调查流程均需通过正规公安机关渠道进行。

事前防范关键

避免此类风险的核心在于规范交易行为:务必通过币安、火币等合规平台的官方 OTC 渠道交易,依托平台对买家身份和资金来源进行审核;拒绝私下交易和 “高价收 U” 的诱惑,此类交易往往伴随资金来源不明的风险;交易时严格核实买家实名认证信息,对使用陌生账户、要求快速转账的买家保持警惕。

总之,卖 U 币收到涉诈资金并非小事,可能触发严重法律后果。卖家需坚守合规交易底线,一旦涉事需主动配合警方,切勿抱有侥幸心理,才能最大程度降低自身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