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AITO 币未来估值:叙事泡沫与现实风险下的幻象

 

“KAITO 币未来估值” 的热议,源于 AI+Web3 叙事催生的投机想象,但剥开 “顶级风投背书”“产品落地” 的包装可见,其估值既无稳固价值锚点,又受多重风险压制,所谓 “高增长预期” 不过是资金炒作的阶段性幻象,而非可兑现的价值承诺。

市场对 KAITO 币的估值预期多建立在叙事推演上,缺乏实质支撑。部分分析曾以 A 轮 8750 万美元融资估值为基准,对标同类项目 8 倍增长空间,给出 10 亿美元全面摊薄估值(FDV)的乐观预测。这种推演完全依赖 “行业对标 + 资金流入” 逻辑,却忽略核心缺陷:KAITO 币虽绑定 Kaito AI 搜索引擎,但其代币未与平台盈利直接挂钩 —— 即便 2024 年平台实现首次盈利,收益也未通过分红、销毁等机制反哺代币持有者,与 Hyperliquid “交易手续费销毁代币” 的价值捕获逻辑相去甚远。更关键的是,其 “信息金融(InfoFi)” 赛道尚无成熟盈利模式,32.2% 的生态分配份额缺乏明确落地场景,估值支撑本质是 “故事预期” 而非 “现金流兑现”。

多重现实风险正不断戳破估值泡沫,贬值压力远大于增长可能。从供给端看,10 亿枚总量中 50.8%(核心贡献者 + 早期支持者 + 基金会)仍处于锁定期,未来解锁将直接稀释估值 —— 参考 2025 年 7 月 “鲸鱼” 质押离场亏损 117 万美元的案例,低成本筹码抛压已初现,若按当前流通量 2.41 亿枚、市值 3.86 亿美元测算,待全部解锁后估值恐缩水超 60%。从需求端看,产品热度未转化为真实需求:Kaito AI 虽有搜索功能,但用户留存率不足 15%,“Yap to Earn” 机制沦为短期 “撸毛” 工具,空投申领率仅 28.75% 便显疲态,生态活跃度支撑不起高估值。

机构动向与市场规律进一步印证估值幻象。红杉、Dragonfly 等早期投资方的背书更多是对项目的阶段性认可,而非代币估值的长期担保,且已有机构通过质押离场止损,释放出谨慎信号。历史数据更具警示意义:同类叙事驱动型代币如 HUMA 币,上线初期估值炒作后累计贬值 83%,KAITO 币当前价格较开盘价已下跌 28%,正重蹈 “叙事退潮后价值回归” 的覆辙。我国明确虚拟货币交易属非法金融活动,即便抛开市场风险,参与其估值博弈本身就不受法律保护,2025 年已有投资者因追高估值亏损超百万元却维权无门。

综上,KAITO 币未来估值无真实价值锚点,且被解锁抛压、需求疲软等风险包围。认清其 “叙事驱动炒作” 的本质,放弃估值幻想,远离虚拟货币交易,才是守护财产安全的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