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琼道挖矿属于什么级别” 的疑问,本质是对这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法律属性与风险程度的追问。结合我国监管政策与司法实践,琼道挖矿绝非 “低风险投资”,而是被明确列为淘汰类非法金融相关活动,且可能触及刑事犯罪红线,属于需严厉整治的违规行为。
从政策定性来看,琼道挖矿已被划入 “国家明令淘汰” 的产业级别。2021 年国家发改委等 11 部门联合发布的《关于整治虚拟货币 “挖矿” 活动的通知》明确,虚拟货币挖矿对产业发展、科技进步无积极带动作用,属落后工艺。2024 年版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》进一步将其归类为 “淘汰类”,这类产业因严重浪费资源、违背碳达峰目标,被禁止生产、销售、使用。琼道挖矿作为挖矿活动的具体形态,无论包装成 “分布式存储” 还是 “大数据项目”,本质都是通过算力计算获取虚拟货币,完全符合淘汰类产业的认定标准,不存在任何合规级别可言。
从法律风险层级看,琼道挖矿不仅违法,更可能升级为刑事犯罪。实践中,这类挖矿活动常衍生多重犯罪风险:若以 “共享算力”“矿机托管” 为名发展下线,就可能构成传销犯罪;若承诺 “保本高息” 吸引投资,则涉嫌非法集资。2025 年杭州警方查处的类似案件中,不法分子以 “绿色挖矿” 为噱头,收取用户设备押金后卷款跑路,最终以诈骗罪定罪量刑。琼道挖矿若存在上述行为,其风险级别将从行政违法跃升为刑事犯罪,参与者可能面临有期徒刑、罚金等严厉处罚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其 “低门槛” 包装下的诈骗属性。部分琼道挖矿项目宣称 “手机即可挖矿、零成本赚钱”,实则通过诱导用户充值 “激活算力” 实施诈骗,或植入挖矿病毒窃取设备算力。这类行为不仅违反《网络安全法》,更直接侵害用户财产权益,属于典型的 “涉众型诈骗风险点”,被各地反诈部门列为重点监控对象。
综上,琼道挖矿的级别可明确界定为 “淘汰类非法活动”,且潜藏刑事犯罪风险。我国对挖矿活动的监管从未放松,从源头上打击挖矿已成为共识。认清其非法本质,拒绝参与任何形式的挖矿活动,才是规避法律与财产风险的唯一选择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