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内为什么不允许 Web3?监管逻辑与风险底线

 

“国内为什么不允许 Web3?” 这一疑问的核心误区在于将 “Web3 技术” 与 “虚拟货币相关活动” 画上等号。事实上,我国并非禁止 Web3 技术本身 —— 中央网信办多次强调区块链是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突破口,更评选出 66 个区块链创新应用案例;真正被严格限制的,是借 Web3 名义开展的虚拟货币交易、非法融资等活动,背后是维护金融安全、社会稳定与监管秩序的三重深层考量。

首要原因是防范虚拟货币衍生的金融风险与违法犯罪。当前多数所谓 “Web3 项目” 以虚拟货币为核心载体,而其匿名性、跨境性特征已成为洗钱犯罪的温床。邵诗巍律师指出,Web3 领域的 “绝对匿名” 会让洗钱活动更加猖獗,不法分子可通过去中心化钱包、境外交易所快速转移涉案资金,脱离反洗钱监管。2025 年反洗钱法大修更明确将 “新型洗钱风险” 纳入监测,而虚拟货币交易正是重点防控领域。此外,ICO、空气币炒作等 Web3 常见模式,本质是未经批准的非法融资,2017 年以来已引发多起亿元级诈骗案件,严重扰乱金融秩序,这与 “924 通知” 严禁虚拟货币交易的要求一脉相承。

其次是遏制投机炒作与跨境资金外流。Web3 生态中充斥的 “高收益” 宣传,极易诱发非理性投机。从比特币到 NFT,多次概念炒作导致普通投资者血本无归,2022 年 Celsius Network 破产案中,大量用户资产无法追回的案例,印证了此类活动的高风险性。更严峻的是,虚拟货币的跨境流通特性成为资金非法外流的通道 —— 不法分子通过 “外汇对敲” 等方式,利用 Web3 平台实现资金跨境转移,造成巨额外汇流失,直接冲击国家金融安全,这也是监管部门持续高压管控的关键原因。

最后是解决 “去中心化” 与监管体系的适配矛盾。Web3 宣扬的 “去中介化” 理念,与我国金融监管的 “穿透式管理” 原则存在根本冲突。中国人民银行在《中国金融稳定报告(2023)》中明确指出,DeFi 等 Web3 应用看似去中心化,实则被少数人控制,且匿名性导致反洗钱、反恐怖融资监管失效。例如去中心化交易所(DEX)虽声称 “无运营主体”,但实际维护团队通过手续费分成盈利,却逃避了金融机构应履行的 KYC、反洗钱义务,形成监管盲区。这种 “监管套利” 空间若不封堵,将严重削弱金融监管的有效性。

需要明确的是,限制虚拟货币相关 Web3 活动,绝非否定技术价值。我国在政务存证、供应链溯源等领域的区块链应用已走在世界前列,这些合规实践正是 Web3 技术去泡沫化后的价值体现。监管的核心逻辑,是剥离 Web3 的金融投机属性,引导技术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。

综上,国内 “不允许” 的是借 Web3 之名的非法金融活动,而非技术本身。这一政策既非保守,也非武断,而是基于金融安全与社会稳定的理性选择 —— 唯有守住虚拟货币这个风险底线,才能为合规 Web3 技术的创新发展腾出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