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NFT 中国交易平台” 的概念背后,藏着数字藏品领域 “规范试点” 与 “非法炒作” 的尖锐对立。检索公开信息可见,我国尚无统一的官方 NFT 交易平台,但以上海为代表的地区正探索合规交易路径;与此同时,大量借 “NFT 中国交易” 名号的平台实为非法集资工具,已被监管明确警示并查处。认清二者的边界,是避免陷入骗局的关键。
先看合规 NFT 交易的探索方向与核心特征。2025 年 2 月央广网报道显示,上海正试水数字藏品交易,依托数据资产交易平台 DCB 搭建基础设施,其核心遵循三大协会《关于防范 NFT 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》:底层不包含金融资产、不支持集中竞价交易、不以虚拟货币结算。合规平台如 NFTNET,采用 “文昌链” 等联盟链技术确权,聚焦文化 IP 的数字展品发行,且明确不开放二级交易市场,这种 “弱化金融属性、强化文化价值” 的模式,与《上海市数字经济发展 “十四五” 规划》中 “探索 NFT 交易平台建设” 的导向高度契合,但均未以 “NFT 中国交易平台” 名义运营,且需通过地方监管备案。
反观借 “NFT 中国交易平台” 炒作的骗局,已形成成熟的敛财套路。上海一中院 2025 年审结的案例显示,不法分子注册虚假平台,将 AI 生成的电子图片经私链 “上链” 包装成 NFT,以 “半价保本”“回购兜底” 为诱饵售卖。这类平台精准踩中监管红线:通过 “盲盒合成”“二级交易” 强化金融属性,用 “虚拟货币结算” 规避监管,甚至自买自卖营造交易活跃假象,本质与 “第五城元宇宙” 虚假变现骗局的逻辑一致。太原反诈骗中心预警指出,此类平台常以 “NFT 中国官方授权” 为噱头,实则隐匿运营主体,资金最终流向境外私人账户。
合规与非法 NFT 交易平台的核心差异体现在三个维度。资质层面,合规平台依托联盟链技术(如 Fisco、Fabric),有明确的 IP 合作方与背书机构,如 NFTNET 公开与网易等媒体及博物馆的合作信息;骗局平台多使用无资质私链,从不披露运营主体与技术支撑。交易规则层面,合规平台严格限制二次交易,仅支持藏品定向转增;骗局平台则主打 “高频交易”“升值套利”,设置标准化合约交易。资金层面,合规平台以人民币结算并完成实名认证,配合反洗钱核查;骗局平台强制要求将人民币兑换为 USDT 等虚拟货币,资金流转完全脱离监管。
参与 NFT 交易需坚守三重风险底线。法律层面,我国明确禁止 NFT 金融化炒作,参与集中交易、虚拟货币结算的平台均属非法;资金层面,上海案例显示,骗局平台涉案资金多被挥霍,被害人损失难以追回;认知层面,需警惕 “高科技外衣” 下的庞氏骗局,凡宣称 “高收益”“稳升值” 的 NFT 交易,均符合最高法界定的非法集资特征。
综上,不存在官方认证的 “NFT 中国交易平台”,但合规探索已在地方起步,其核心是 “文化赋能而非金融炒作”;而借该名号的平台多为骗局,本质是 “击鼓传花” 的敛财工具。这种分化与 “第五城元宇宙” 的虚实乱象同源 —— 新兴领域的政策鼓励,绝不能成为非法炒作的 “遮羞布”。判断平台真伪,需查资质、看规则、弃幻想,这既是对数字藏品价值的尊重,更是守护资产安全的底线。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