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NFT 到底赚的谁的钱?” 的答案,藏在其产业链的利益分配链条中。从创作者的版权收益到平台的手续费,从投资者的差价获利到品牌的流量变现,不同参与者的盈利来源各不相同,但核心可归为 “价值创造” 与 “投机炒作” 两大路径,后者更暗藏巨大风险。
创作者的收益来自作品的持续流通与授权。在 NFT 模式下,创作者不仅能通过一级市场铸造发售赚取初始收入,还能在每次二级市场交易中抽取版权费 ——OpenSea 等平台允许创作者设置最高 10% 的版税比例,作品流转越频繁,收益越持续。例如 Gucci 2021 年发行的 “Aria” 系列 NFT,既通过佳士得拍卖获得 2.5 万美元初始收入,后续流转中还能持续分得版税,这种模式让创作者摆脱了传统艺术市场 “一次性卖断版权” 的局限。
交易平台与服务方赚的是 “流量与服务钱”。作为连接创作者与收藏者的核心枢纽,头部平台主要依靠交易手续费盈利,OpenSea 每笔交易收取 2.5% 的费用,凭借海量交易规模实现稳定收益。此外,区块链服务方通过提供底层技术支持、托管服务获取报酬,而游戏、品牌等机构则通过发行 NFT 实现流量变现,如 Axie Infinity 通过游戏道具 NFT 交易,让玩家与平台形成收益共生关系。
投资者的盈利本质是 “接盘侠的差价”,且多依赖炒作。大部分散户投资者并非看重 NFT 的艺术或实用价值,而是通过 “低买高卖” 赚取差价,这部分收益来自后续入场者的资金注入。2021 年蚂蚁链 “飞天” NFT 从 9.9 元炒到 150 万元,正是典型的投机炒作 —— 前手的高额利润,实则是后手接盘者付出的溢价成本。但泡沫破裂后,这类 NFT 价格常暴跌 99% 以上,最终接盘者沦为亏损者。
需警惕的是,炒作型盈利早已触及风险红线。我国明确禁止 NFT 的金融化炒作,2024 年相关诈骗案追赃挽损率仅 18%,许多投资者在平台跑路后血本无归。更值得反思的是,缺乏实际价值支撑的 NFT 炒作,与 17 世纪郁金香泡沫如出一辙,当资本撤离,所谓 “高价藏品” 终将回归其真实价值 —— 零。
综上,NFT 的盈利来源要么是创作与服务的价值回报,要么是投机炒作的差价转移。对普通人而言,认清 “炒作必亏” 的规律,远离金融化交易,才是避免成为 “被赚走钱的人” 的关键。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