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SDT 警察能查到收款人吗?区块链追踪与法律追责真相

“USDT 警察能查到收款人吗” 的疑问,本质是对虚拟货币 “匿名性” 的误读。尽管 USDT 交易依托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地址层面的非实名化,但司法实践早已证明:通过链上追踪、证据关联等技术与法律手段,警方完全能够锁定收款人身份,所谓 “匿名不可查” 不过是不法分子的误导,其背后更隐藏着非法交易的刑事追责风险。

技术基础:区块链 “公开可追溯” 特性打破匿名幻象。USDT 的交易记录被永久、公开地存储在区块链账本中,这一特性成为警方追踪的核心突破口。无论是 TRC20-USDT 所在的波场链,还是 ERC20-USDT 所在的以太坊链,每笔交易都包含 “转出地址”“转入地址”“交易哈希值” 等关键信息,这些数据全网可查且不可篡改。例如,警方可通过中科链安 “无匿・虚拟币犯罪预警追踪平台” 等工具,输入涉案 USDT 的转入地址,一键追溯该地址的所有交易记录,包括与其他地址的关联关系、资金流转时间与金额等细节,甚至能识别出 “混币”“跨链转账” 等试图隐藏轨迹的操作。这种 “全程留痕” 的技术特性,使得 USDT 的流向从技术层面完全可查,与传统现金交易的 “无迹可寻” 形成本质区别。

执法实践:多维度证据链锁定收款人身份。技术层面的可追溯性,需通过司法证据链转化为对收款人的身份认定。警方通常采用 “链上数据 + 线下取证” 的组合手段:第一步,通过区块链浏览器提取涉案 USDT 的转入地址,锁定该地址的所有关联交易;第二步,排查该地址是否与中心化交易所、钱包服务商有绑定记录 —— 在赵某非法经营案中,警方通过调取交易所后台数据,发现涉案地址绑定了犯罪嫌疑人的手机号与银行卡,直接锁定身份;第三步,结合言词证据与资金流向佐证,如在郭某钊洗钱案中,警方将虚拟货币交易哈希值与汇兑网站数据比对,成功关联外币、虚拟货币、人民币三条资金链,最终查明收款人实际控制的多个账户。即便是去中心化交易场景,警方也可通过追踪地址后续的 “变现行为”,如将 USDT 兑换为法定货币时的银行流水、取现录像等,逆向锁定收款人。

核心警示:可追踪性背后的刑事追责风险。USDT 的可追踪性,意味着参与非法交易的收款人必然面临法律追责。内蒙古警方曾破获一起利用 USDT 洗钱的特大案件,犯罪团伙通过波场链、以太坊链转移涉诈资金 120 亿元,警方正是通过链上追踪锁定 63 名涉案人员,最终全部抓获。我国 “两高” 司法解释明确将虚拟货币交易列为洗钱手段,无论是作为收款人接收涉案 USDT,还是协助转移资金,都可能构成洗钱罪、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罪名。2024 年毕节警方办理的案件中,3 名协助跨链转移 USDT 的人员,均因洗钱罪被判处 3 年以上有期徒刑,这充分说明 “查得到” 必然伴随 “追得到、罚得到”。

综上,USDT 的 “匿名性” 只是技术表象,警方通过链上追踪与多维度取证,完全能够查到收款人身份。所谓 “警察查不到” 的说法,既是对区块链技术的误解,也是不法分子的诈骗话术。面对此类问题,最清醒的认知是:虚拟货币交易不仅全程可追溯,更涉嫌非法金融活动,任何试图通过 USDT 转移资金的行为,都将面临法律的严厉惩处,坚守合规底线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