区块链算力作为支撑虚拟货币挖矿、链上数据处理的核心资源,近年来成为诈骗分子的 “新靶点”。这类诈骗往往披着 “技术创新”“高收益理财” 的外衣,但其运作模式存在明显漏洞,总结出以下 5 个核心特征,可帮助普通用户快速识别陷阱。
特征一:“零门槛高收益” 的虚假宣传,违背算力行业基本规律。正规算力投资需承担硬件折旧、电费、运维等成本,年化收益通常稳定在 8%-15%,且周期较长。而诈骗项目常宣称 “10 元起投,日收益 5%”“躺着赚算力分红”,如 2024 年查处的 “算力云矿” 平台,承诺投入 1 万元 30 天回本,实则通过新投资者资金支付旧投资者 “收益”,形成典型庞氏骗局。这类宣传完全无视算力行业的成本结构,本质是用 “高收益” 诱饵吸引韭菜入场。
特征二:虚构 “算力托管” 场景,无真实算力资源支撑。正规算力平台会公示矿场位置、矿机型号、实时算力数据(可通过区块链浏览器查询),用户能追踪算力的实际产出。诈骗项目则多以 “云端托管”“海外矿场” 为借口,拒绝提供真实算力证明 —— 要么展示伪造的矿场照片、虚假的算力监控页面,要么以 “技术保密” 为由回避核心信息。此前某 “量子算力” 诈骗案中,平台宣称拥有 10 万台矿机,却无法提供任何一台矿机的唯一标识(如矿机 SN 码),最终被查实仅为租用云服务器搭建的虚假系统。
特征三:“拉人头返利” 的传销式扩张,依赖新资金续命。为快速扩大资金池,诈骗项目普遍设置多级分销机制,如 “邀请 1 人得 10% 算力提成,邀请 10 人升级为‘矿主’享团队收益”,与 DINO 币、超工币的诈骗套路如出一辙。这种模式下,早期参与者的 “收益” 并非来自算力产出,而是新用户的入门费,一旦新增用户增速放缓,资金链必然断裂。2025 年破获的 “星际算力” 诈骗案中,平台 70% 的资金用于支付拉新奖励,最终因无法吸引新投资者,直接关闭平台卷款跑路。
特征四:规避监管的 “去中心化” 伪装,实则高度中心化控盘。诈骗项目常标榜 “基于区块链技术,去中心化运作,资金安全有保障”,但实际操作中,用户资金均流入项目方私人账户,而非去中心化钱包或托管机构。且平台可随意修改算力数据、调整收益规则 —— 部分用户发现 “收益突然缩水” 后,客服以 “矿场停电”“算力波动” 为由搪塞,实则是项目方开始 “割韭菜”。与正规中国公链(如 Conflux)的透明化运作不同,这类平台的核心数据完全由少数人掌控,用户毫无知情权。
特征五:“短期兑现” 诱导大额投入,锁定资金后卷款跑路。诈骗项目初期会按时发放小额收益,甚至支持小额提现,营造 “安全可信” 的假象。当用户放松警惕加大投入后,平台会以 “算力升级”“系统维护” 为由限制提现,或推出 “大额投入享额外奖励” 的活动,诱导用户投入全部资金。待资金池达到一定规模,项目方会立即关闭平台、注销社交账号,让用户无处维权。2024 年某 “全球算力联盟” 诈骗案中,平台在吸引超 2 万名用户、涉案金额达 3 亿元后,一夜之间清空服务器数据,相关责任人潜逃境外。
识别区块链算力诈骗,需牢记 “三不原则”:不相信 “远超行业水平的高收益”,不参与 “拉人头返利” 的项目,不向私人账户或无资质平台充值。若发现疑似诈骗,可保留转账记录、宣传截图等证据,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。同时需明确,我国已全面禁止虚拟货币挖矿与交易,参与算力相关投资不仅面临诈骗风险,还可能因涉及非法金融活动,导致损失无法通过法律途径追偿。















